寒露养生 | 寒露弄秋色 健康度此秋

发布时间:2023-10-08 17:42:29 本文来源:合肥长淮中医医院

十一小长假的结束后,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五个节气——寒露。

 

进入寒露,白昼减短,夜晚渐长,同时冷空气南下,秋燥愈发明显,风渐大,昼夜温差逐渐增大。人体阳气渐渐收敛,阴气渐生。

 

合肥长淮中医医院专家提醒:

 

图片

 

在这个气候变化的转折点,人们往往容易出现感冒、咳嗽咳痰、鼻炎、腹泻等呼吸胃肠道疾病。

 

因此防燥防寒,护阳养阴尤为重要。

 

顺应天时  早睡早起

 

寒露过后昼短夜长,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、沉降,人们的作息时间也应该据此而调整,以更好地保养阳气。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》明确指出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

 

图片

 

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,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,因此寒露节气宜早睡早起。若不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变化,逆时而动,则可能会引发生各种急慢性疾患。

 

灸脐养秋  寒不露脚

 

寒露过后,气温将会在一轮一轮的冷空气南下中渐趋寒冷,老人、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,逐渐增添衣服,以防凉气侵袭。之所以特别强调“寒不露脚”,是因为从秋入冬气温转低,“寒从足下起”,足部受凉更易损伤体内阳气。

 

图片

 

中医认为,使下部增温,包括泡脚暖足、艾灸脐以下穴位等,凡下虚之病可趁势而养之。

寒露后可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,俗话说:“热水泡脚,胜吃补药”,足部是足三阴经、足三阳经的起止点,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,用热水泡脚,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、驱散寒气、温暖全身,促进周身血液循环,及时消除疲劳的作用。

 

爱好艾灸保健的朋友,也可以使用各种艾灸工具多灸腹部以及下肢的保健要穴,以治疗各种虚寒性疾病。

 

养阴防燥 适当温补

 

寒露时节,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。在饮食上,要适当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。

 

图片

 

秋季多干燥,可能会出现如口舌干燥、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,这多是因为气阴两虚或者气不化阴所致,此时不能盲目贪凉降火,而是需要滋阴。盲目贪凉可能会加重秋燥、损伤脾胃、耗气伤阴。

 

寒露 · 疾病预防

 

秋燥症

 

指出现口鼻咽喉干燥、皮肤干裂、大便秘结等症状。寒露以后,气温不断下降,雨水渐少,天气干燥,昼热夜凉。寒露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“燥”邪当令,人们常出现皮肤干燥,皱纹增多,口干咽燥,干咳少痰,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。

 

从中医养生角度上说,“寒露”时节,重点是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,宜多吃些芝麻、核桃、银耳、萝卜、番茄、莲藕、牛奶、百合等有滋阴润燥、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;不宜吃辛辣烧烤食品,如辣椒、花椒、桂皮、生姜、葱等。

 

心脑血管疾病

 

秋季冷暖多变,寒而复暖,暖后又寒,使人防不胜防。这样的季节,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,高血压病人在秋冬之交,血压往往较夏季的血压增高20mmHg,容易造成心脑血管血液循环障碍。

 

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,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控制,如每日监测血压情况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药物,适量进行一些户外活动,外出时要注意防寒保暖,防止感冒,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为主,如青菜、水果等,保持大便畅通。另外,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很重要。

哮喘

 

天气干燥,空气湿度较低,鼻腔、鼻黏膜干燥,防御病毒入侵的能力下降,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

 

呼吸科专家团

图片

图片